星期三, 03 02月 2021 08:29

“隐形冠军”新的“三级跳”|中国沿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查(四)

“隐形冠军”企业之所以能够领跑行业,在于其长期专注某个特定市场和产品,重视创新开发和技术更新,通过参与国际化竞争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。


↑星联精密公司展厅内的模具样品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完颜文豪摄

过去20多年间,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星联精密,利用可口可乐等国际知名饮料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契机,专注产品质量提升,延伸客户服务链条,逐渐成为吹瓶模具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
今天,这家企业又打破了封闭式研发的传统模式,开放产品设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,实现从产品提质到服务升级、再到平台赋能的“三级跳”。

出海就得啃下“硬骨头”

记者走进空中花园般的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——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星联)厂区,占地面积3.3万平方米的厂房,造型犹如一艘远航的豪华游轮,瞬间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模具工厂的印象。

这家专注于研制饮料包装PET模具的企业,每年生产吹瓶模具3万件、瓶坯模具2万件、瓶盖模具3千件,除半数产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外,其余部分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1993年星联创立时,只是一家手工小作坊:一二十名员工,依赖手工设备倒模、修整,加工低端模具产品,为广州周边小型饮料企业供货。

当年,PET吹瓶模具技术和设备依赖海外引进,模具价格比国产的高两三倍,一个进口热灌装模具可以卖到20万元,本土包装企业根本没有议价能力。此前的进口饮料包装是常见的易拉罐。

↑星联精密公司展厅内的模具样品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完颜文豪摄

“那时候,国外模具厂商赚钱容易,谈生意时只报价不议价,再给客户留两天考虑时间,同意就直接签合同。”星联总经理姜晓平回忆道。

上世纪90年代末,国际饮料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,外商们希望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,提供性能一致的标准化模具。囿于供应商配套不齐全、成本偏高,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大陆扩充产能进展缓慢。

1998年,正在寻找市场机会的星联,接到了可口可乐的第一张订单。

他们选择从可口可乐低端的灌装水领域切入,率先实施数控技术改革,向标准化、数据化工厂转型。一位星联元老回忆说,虽然这笔订单数额很小,但我们投入了十足的精力,把它当成进入国际市场的门票。

经过5年的研发升级,星联成为可口可乐全系列吹瓶模具的全球供货商,双方还共同开发了北京奥运会、南非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专用瓶型模具。目前,星联产品已占可口可乐中国市场模具规模的80%左右。

2005年,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的星联,决心进入业内公认是“最难啃的骨头”的日本市场。日本客户的“吹毛求疵”全球有名,相同的可乐瓶体模具,在中国达标到日本却不行。模具外表稍有一点磨痕,对方都会认为品质有瑕疵。

为此,星联花了几年时间,潜心改进工艺流程,终于达到日本客户的品质要求。据姜晓平透露,现在他们与日本饮料厂商麒麟合作开发的瓶型项目,每年超过100个,星联产品已占据日本高端市场50%以上的份额。

一只只漂亮的饮料瓶子,从星联研制的模具中吹出来。但这家企业的底气,却不是自己吹出来的。在业内久负盛名的太古饮料世界级制造和运营商大会上,星联连续多届作为受邀嘉宾分享经验。

“10多年前,老外来参观考察,全厂总动员搞卫生。人家验厂走后,又回到了原样。后来,大家觉得这样做不行,就开始推行常态化、制度化。”这个被姜晓平当成玩笑的故事,生动反映了星联进入国际市场后的改变。

如今,星联与可口可乐、百事可乐、达能、雀巢、海天味业等600多个知名品牌客户合作,在吹瓶模具细分市场做到亚洲最大、全球前五的规模。

从吹瓶模具向瓶盖模具延伸,星联仅用几年时间,又将后者规模做到全球第一。与国外竞争对手单一品类模式相比,他们不但为客户供应全系列模具产品,还提供包括瓶盖、标签在内的整体形象设计方案。

他们还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。2019年,星联产品在印度销售800万美元,印度成为其海外销量最大的国家。他们原来想在印度搞个分公司,厂房都看好了,因去年疫情搁置下来了。

↑星联精密注坯模CNC加工中心。(受访者供图)

“免费的午餐”也开始收费了

长期以来,模具行业内有一种习惯,将售后服务当成“免费的午餐”。

“以前我们派技术人员做工程服务,很多客户认为国内服务免费理所当然,他们却愿意付钱给海外服务商。”让姜晓平倍感纠结的是,客户不仅要求服务免费,还希望模具也能降价。

原来,随着星联的研发升级,模具寿命早已超过瓶体产品的生命周期。有的甚至跨期数倍——瓶子都已停产了,模具还没有报废。客户自然希望“用便宜点的材料做模具,把成本降下来”。

对产品质量提升的不懈追求,却换来销售数量停滞甚至下降,这个悖论曾一度困扰着星联的决策者。

“模具越耐用,售后服务赚的钱就越少。原来一年一次大修,现在3年才修一次。好在用户基数较大,虽然维修频率下降,总数还是在上升。”一位星联技术负责人指着展厅里的模具介绍说。

过去四五年,受益于海外市场拓展、国内市场需求深挖,星联的模具销量持续增长,营收增速一直保持在10%以上。

“国际竞争需要高品质。如果主流产品做得好,就会跟大品牌商形成全面合作,将我们从国内市场带到全球市场。否则做二流或替补,产品生命力有限。”姜晓平更坚定自己的产品定位。

“跟15年前相比,吹瓶的速率整整提高了一倍,以前四秒吹一个瓶子,现在两秒不到,眼睛一眨就吹出来了。”星联技术总监董书生认为,要在高速的设备上生产,就必须保证模具的强度和精度,这也导致成本无法降低。

作为细分领域的研发工程型企业,星联的专业人才主要是自己培养的,稳定性较强,在企业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超过50%,15年以上的超过30%。目前,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的员工有100多人,每年开发3000—4000个项目。

“我们以前是产品供应商,现在是一起做设计开发的合作伙伴,与客户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,而不只简单是买卖产品。”姜晓平还告诉记者,公司全年研发带来的收入,约占整体营收的20%。

近年来,星联并不满足于品牌商的应用型研发需求,而是针对行业痛点自主研发,帮助客户提高产能和品质。同时,他们还把一些规格数据、检测方法等,全部形成大数据分享给客户。

星联的专业实验室,已成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全球第三方实验室之一。星联还参与了8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际标准的制定。其中,3项国家标准由星联主导制定。

历经多年的磨合,客户逐渐认可星联提供服务的价值,改变了对服务付费的“双标”观念。现在星联与客户达成服务协议:第一次服务免费,从第二次开始收费,定额为一天1500元。

与国外同行的产品价格相比,星联的吹瓶模具在国内市场要更贵些,主要差别恰恰在于服务成本和效率。这样巨大的变化,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。

全球疫情阻碍了技术人员流通,星联已做好疫情常态化准备,着手改变售后服务的运作模式。以往,售后服务通常在下游客户工厂操作,现在他们尝试把这项业务转向本公司解决,减少在客户现场的服务。

然而,这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,也遭遇了行业天花板的限制——尽管它在中国和全球高端包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%和20%-30%,但全年仅2.5亿元的营收规模,不及同行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。

↑星联精密注坯模CNC加工中心。(受访者供图)

给客户送账号背后的理念之变

不再满足于卖产品和卖服务的星联,正向开放式产品设计与服务平台转型。

“以前公司给客户送烟送酒,现在变成送账号了。”在公司一间办公室里,星联总裁助理卢佳告诉记者,“海天味业上午刚找我们要过账号,市面上已有的瓶子,和我们的概念设计作品都在上面,他们想从中挖掘灵感。”

作为一家模具制造企业,星联在产业链中一头连着工业设计,一头连着消费市场。从给客户送烟酒到送账号,背后是这家企业从封闭研发到开放平台、将作品变产品的理念之变。

“现在‘90’后、‘00’后成为消费主力,他们更看重的是追求好看、个性,甚至喝完了把瓶子挂在包上。”姜晓平说。

2002年加入星联的董书生,见证了模具技术的一次次迭代更新。

在他记忆中,2005年以前,多家包装公司还会共用一个瓶型。直到2010年,还经常有同一瓶型的大批量订单。比如,可口可乐上线一个600毫升的瓶型,一次要1000套模具,从2007年到现在为止还在使用。

“这几年除了纯净水瓶外,再畅销的饮料瓶型火个两三年,市场就厌倦了,有时候根本不知道,消费潮流会跑到哪里去。”董书生感叹道。

面对新的市场需求,已拥有300多套高精度加工设备的星联,通过智能化升级,将生产数控化提升到90%以上,打造柔性化制造体系,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。

近年来,这家公司创建了一个行业信息交流平台,收集全球市场上最流行的包装瓶,依照样品制作工程化图纸,存入图形库分享给客户。海天味业得到的正是该信息平台的账号。

他们与大专院校合办产品设计大赛,通过参与佛山“市长杯”工业设计大赛,向大学生和社会征集作品,邀请专家和品牌商评比,借助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大众力量做产品设计,还把有创意思维的毕业大学生推荐给品牌商。

“一个婴幼儿奶瓶,外观像个娃娃,融入我原创的IP故事,增加角色扮演的趣味性。”聊起自己的获奖作品,“95后”姑娘梁姗姗用了一连串新潮的词语。

两年前,星联联合多所设计院校,举办了第一届瓶体设计大赛。在2000多幅作品中,梁姗姗设计的创意奶瓶,获奖后被选入公司的产品图册库。

“评奖时没有考虑工业上能否实现,要的就是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。这些设计作品虽未转化成产品,但已形成设计图册,给客户参考筛选。”卢佳说。

在董书生看来,大学生设计的瓶型,主要考虑外观,有的看起来比较奇特,缺乏对工业化实现的考量,但一些客户很喜欢这类设计。

“有个大学生设计出两个瓶子,像积木一样合到一块,但一边厚一边薄均匀性没那么好,当时可口可乐研发部很喜欢,还把设计稿要走了。”这位技术总监告诉记者。

打通从作品到产品的路径,将令这家企业具备更强的平台优势。“包括这些设计作品在内,我们已经取得100多项外观专利。”姜晓平坦言原来想吸引社会人员,但实际参赛的比较少,可见品牌影响力还不是很够。

对一家平台型企业来说,这或许只是第一步,未来将充满更大的想象力。

查看 20668
btt

Professional expert.